星主丹牛,飞腾国际创始人,十年连续创业者,读者近 20 万。
但 10 来,他并非一帆风顺,也曾被质疑能力,被旧日好友视为仇敌。就在人生的低谷时期,丹牛偶遇了知识星球,意外走出困境,还让事业更上一层楼。
1. 知识星球给丹牛带来了什么转机?
2. 他如何借力星球,走出创业的瓶颈?
3. 为什么说做社群是一份值得的终身事业?
下面是丹牛的自述,相信你看完后,对知识星球及其社群将有新的认知,enjoy:)
△ 星主丹牛
1.
共富贵难,共患难更难
当年我和另外 4 位朋友合伙搞外贸培训事业,因为我的热情最大,精力投入最多,于是由我担任项目的最大股东和实际操盘人。项目发起时,我们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和信心满满,觉得凭借五个人在各自领域的专业实力,一定可以改变世界,一定能够打造「外贸界最高端的商学院」。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。在外贸市场,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分为三类。第一类叫「搜寻产品」,买家和卖家之间没有信息不对称,买之前就能够知道自己即将得到一个什么东西。譬如手机,从来不会有人说「我买 iPhone 后发现被骗了」。第二类叫「经验产品」,买家和卖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,买之前不知道自己能够收获什么,但买之后就知道了。就好像我们去一家新餐馆吃饭,去一家新理发店剪头发,都是「买」了之后才知道好坏。第三类叫「信任产品」,买家和卖家之间存在很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,又或者产品仅是半成品,需要买家的付出才能够完成最终它。因此买之前我们不知道,买之后我们可能也不知道,「培训」就是其中一种典型。正因为培训所需要的信任门槛很高,市场上许多培训机构的传统做法是「造神」,用一串串头衔和一个个成功案例将培训师推上神坛。但我们很反感这种做法,觉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。因此别人家的培训,被问起有没有效果能不能帮忙拿订单,都是「能啊,简直太能了,你看我们 XX 学员学完课程之后拿下了 XX 金额的订单,XX 学员又刚刚买了一辆凯迪拉克」;而我们家的培训,被问起有没有效果能不能帮忙拿订单,都是「根据科学分析,拿下订单可以分解为 XX 个环节,我们只能够确保这些环节执行到位的时候能够提到拿单概率,不能够确保拿下订单这个结果」。期望有一个明确的反馈是人之常情,也是规避采购决策前风险的必要考虑,但我就是说不出割韭菜的话。最终,就只有那些已经关注了我们许多年的「铁粉」会选择我们的培训课。获客的艰难几乎决定了后续所有事情,随着时间的推移,报名培训的人越来越少,项目的前景越来越黯淡。发展可以解决或者掩盖绝大多数的问题,假如项目高歌猛进,大家自然更加容易一门心思往前冲。但假如项目没有发展,人的心思就会变多,会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,开始产生分歧。合伙人认为,作为项目操盘人的我这些年没能够给大家带来足够多的收益,无论「名气」层面还是「利益」层面,属于严重的失职。甚至还指责我假公济私,将培训项目的收益转移给我的主业或个人。而我则认为合伙人除了刚开始的半年有投入时间和精力,其余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我在执行,所有的压力都是我在承受,凭什么还想着指手画脚?至于假公济私更是无稽之谈,光是维持项目运转就已经耗尽了我九牛二虎之力,哪里来什么收益?说我能力不足我接受,说我品德有亏绝对不能忍。矛盾就此爆发,双方不欢而散,多年好友就此反目成仇,这个项目也渐渐地沉入海底。这件事情对我的打击非常大,关键并不在于项目的失败,而在于究竟自己做错了什么,让曾经的好朋友最终视我为仇敌,甚至不惜在公开渠道对我冷嘲热讽。沮丧之后,我开始将时间和精力抽回主业,但内心深处始终还是不甘,于是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在培训项目上失败。最终得出的结论是:我热爱也擅长分享知识,但对于培训,我既不热爱也不擅长。培训的客单价更高,但也正因为此,必须投放更多资源(例如广告资源和客服资源)在前期的信任建立和后期的效果跟踪上。但性格内向的我,却只想安安静静地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,不想吹嘘自己,不想给自己套上「大神」的光环。就在这个时候,我偶然在朋友圈发现知识星球,初步了解后,没有任何犹豫就注册了。因为知识星球可以创建付费社群,能帮我筛选真正懂我、真正理解我在表达什么的人。所以我觉得它应该就是解决我当时需求的方案载体。建立星球后,我将它命名为「门徒圆桌」,其中门徒一词来源于英文Mentor(良师益友),寓意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,并写好星球的简介。之前干培训的时候,我们每期课程都是 3799 元,一分价钱就需要一分信任,因此在获取新客这件事上,我曾干得无比艰难。但我想,作为一个用于沉淀知识和交流学习的社群, 99 元/年作为起步价足够了。于是抱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的想法,我把星球链接转发到朋友圈,没想到一瞬间涌进来 200 多个付费成员。「原来,国际贸易这一行还是有人懂我的,并且还不少!」我紧紧握住了拳头,重新干一番新事业的念头又开始燃烧起来。2.
在与人的连接中
窥见认知的盲区
当我转变思路,从干培训到干社群,并且将大部分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创作与知识分享领域时,社群作为副业开始走上了正轨。知识星球「门徒圆桌」的价格从 99 元/年慢慢涨到 495 元/年,付费会员也从一开始的 200 人涨到了 2000 人。但这个时候,我开始遇到了一个问题:内容创作的瓶颈。在平均每周创作 1 万字的强度下,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些无话可说了。我从 2013 年开始在网络上分享文章,即使之前有非常丰富的职场和创业经验(例如中国 500 强的从业经历、一年更换 6 家公司的真实体验、驻守海外分公司的工作经验),但一个人的经验总结能有多少?够写多少年?商业领域里几乎每一本知名的书籍我都读过。读完之后,我再将这些书籍里有价值的理论拉出来,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一一展开阐述。这个方法帮助我顺利地跨过内容枯竭期,但紧接着又发生另外一件事情。在某次我完成一场线下分享后,一位现场观众找到我说:「丹牛哥我看过你很多文章,写得都很好,我也深有体会,但不知道为什么,在应用到实际工作时总感觉特别难」。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,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分享这条道路上,某种程度上可能又走了弯路。大多数人并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,工作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;同理,大多数人也并不真的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,而只想通过学习去解决某个问题。或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,升任 CEO,迎娶白富美;或者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自己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;或者为了缓解「小学同学身家千万,自己却还整天流离浪荡」的焦虑。或者为了抵抗住公司和领导给予自己的工作压力。假如这些问题能够通过其他手段解决,许多人的选择不会是学习。举个简单例子:公司说只要你拿到某培训机构的结业证就提拔你为总经理,恰好培训机构负责人是你的发小,这结业证你无论如何都能够拿到,请问这个时候有多少人会认认真真学习每一堂课的内容?学习知识并不是人们的目的,满足某个需求或解决某个问题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。假如我只是为了分享知识而分享,但实际上并不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,慢慢地用户们肯定会流失。人的精力始终有限,为了突破内容创作的瓶颈,我不得不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输出能力。这个动作耗费了我超过半数的时间和精力,因此在主业的企业经营层面,我就只能依靠公司和同事们的「自转」,自己无暇顾及。于是,许多理论并没有机会通过实践来验证它,这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,很多东西在理论上正确,但假如没有一把合适的梯子,是落不了地的,最终只会变成「正确的废话」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于是我开始将精力转移回公司业务。以前懒得见的客户和供应商,现在能见就见;以前常常说「这件事情你们做就好」,现在是「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」;以前根本不想出差觉得太累了,现在十几个小时飞机我也觉得挺好。这些做法带来一点最大的不同,那就是我不再只是一个站在岸上指指点点的人,说你手应该怎么划脚应该怎么蹬又应该怎么换气。而开始能够用自己结合了实践的知识,真正帮助星球成员解决他们的切身问题。站在岸上的人,永远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到大海的波涛汹涌。刚开始创建知识星球时,我的分享很随性,基本上想到什么就吭哧吭哧地码字,写完后立刻「啪」地一声发送到星球,没有什么规律可言。但后来通过观察星友们的表现,发现这种做法不可取,假如星友们不能够预知自己登录星球能够获得什么,他就不会养成定期登录的习惯,不利于社群的促活与留存。于是,我开始在固定的时间发送固定的主题,譬如:每周一、三、五的早上 8 点钟固定发送新文章,周二固定回答问题,周四固定发送视频。在深刻理解了「用户需要的不是知识,而是解决问题」之后,更是根据自己对用户需求的洞察,按照某个群体的客户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——将过往发布到星球的碎片化知识,按主题整理为可供下载阅读的 PDF ,给星友一种系统性获取知识以更好解决问题的手段。看着大家对每一期推出的电子书好评如潮,我知道自己在持续性内容创作这条路上,终于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在解决了内容瓶颈后,我顺风顺水地走了一段时间,直到我遇到另外一个新问题:我的主业是国际贸易,过往的内容创作也大多数围绕着国际贸易从业者这个群体。这种内容创作方式固然能够更好触达他们的诉求,引发他们的共鸣,但最大的问题是,「国际贸易」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,经过自己 9 年的深挖,流量的增速已经变得非常缓慢。我急需新流量的补充,又或者说,我急需破圈,但到底该怎么做?我迟迟找不到答案。直到有一天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,一段话给我了我很大的触动:「真正的垂直,并不是死盯着某个群体的某一个需求。」对啊,我为什么非得盯着外贸从业者然后一个劲儿地讲外贸呢?他们的需求并不仅有外贸,我为什么不能提炼出当前用户的某一个其他需求,然后再去覆盖拥有同样需求的其他群体呢?譬如外贸行业需要销售能力,但需要销售能力的又不仅有外贸行业,我何必一直盯着外贸行业不放?想到这,我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提炼,最终决定淡化甚至放弃自己星球的「国际贸易」标签,转而拥抱一个更大的赛道:创业。期间,我也担心过「门徒圆桌」的星友们是否会接受不了内容上的转变,离我而去,但事实却比我想的顺利。因为通过和星友们交流,我发现他们本来就有对创业的认知需求,只不过我过往并没有去分享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罢了。我现在拥抱创业赛道,反而是他们乐见其成的事情。而这,同时给了我很大的信心。说起创业,蛮多小伙伴觉得创业要么是白手起家做生意,要么觉得这是老板们的事情,资本家的行当,与打工人何干?在我看来,真正的创业是「创造自己的终生事业」,不仅只是做生意。主业也好,副业也罢,甚至在知识星球运营自己的社群成为星主,何尝不是创业?而且想象一下,蜀国的老板并非诸葛亮,关羽、张飞、赵云们也未必有多少公司的股份,难道他们就不是在创业吗?他们所做的一切,除了成就蜀国的事业外,难道不也在成就自己的事业吗?更何况,假如往小了说,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 CEO,这一家以你名字命名的「公司」,「营业执照」上可没有别人的名字。直觉告诉我,帮助别人创业,可能是一个比国际贸易更大的领域。于是,在 2022 虎年春节回老家的假期中,我忍痛戒掉了自己最爱的游戏,每天早上 5 点钟起床坐在 iPad 前码字,用 7 天时间完成了一本 9 万字的《创业者白皮书》。
我没有忘记「流量」和「破圈」才是我的目的,因此在创作出这本内刊之后,我做了两件事情:1、不要 99 也不要 69,但凡是星球「门徒圆桌」的星友,只需要支付 9.9 元邮费即可免费获得。这个方式帮我提升了星球成员的留存与活跃,还吸引了新成员的加入。2、 找到三家合作伙伴,和他们说:「反正平时大家也需要送笔、雨伞等礼物给客户,不如把预算挪到这本创业者白皮书上吧。大家成为联合出品方,每家负责 1000 本,等于只花 1000 本的钱就能获得 4000 本的营销推广效果。」事实证明,成功是设计出来的,也是努力干出来的。在卡壳了很长一段时候后,借助星球和合作伙伴的力量,我终于走出了突破流量瓶颈的第一步。做社群
也是一份值得的终身事业
知识让我和懂我的人相遇,但利益才会构成我们之间坚固、永久的关系。在这 4 年多时间里,知识星球「门徒圆桌」除了发展成为我成熟的副业,还意外地与我的主业发生紧密联系。几乎可以说,假如没有 4 年前与知识星球的意外邂逅,今天的我未必能够找到自己的终生事业。当初随手创建的知识星球「门徒圆桌」成长到今天,于我而言也不再只是一个分享知识、与国际贸易同行交流的载体,而是成长为一个包含星球在内的、更大的社群。我期望未来的「门徒圆桌」能成为一个「创业基地」,但凡想要创造终身事业(不仅仅白手起家做生意)的人,都能够来这里获得知识、资源、合作伙伴甚至资金。当然要迎来这一天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没关系,这是一份值得耕耘的终身事业,而我,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。 End.
对创业、外贸感兴趣的朋友,长按识别二维码,可领限量优惠券加入「门徒圆桌」,丹牛新出炉的第一期印刷「创业白皮书」还剩下最后 50 本可免费赠送,先到先得:)
如果你也想找到懂你的人,找到自己的终身事业,欢迎关注并加入知识星球。这里还有不同行业人的社群故事、精神,以及运营社群的方法在等着你↓